油廠國小114年作文班-報導(二)
從觀課到成長——五位實習老師的心靈啟發
這三天的作文課,除了帶給孩子們嶄新的學習體驗,也成為五位實習老師的一堂深刻課程。透過觀課與實際參與,他們學到的不只是作文教學,更是班級經營、師生互動與教育理念的啟發。
沈子耘老師:作文可以是自由的
沈老師回憶自己國小作文課,多是照抄或制式練習,很難表達真實想法。這次課程讓他看到作文也能透過影片引導與討論,成為孩子表達心靈的窗口。他說:「這是我以前沒接觸過的方式,未來若有需要教作文,我更知道方向。」。
李沛紳老師:提問是一種藝術
對李老師來說,最震撼的是陳老師的提問。「她能用問題讓全班二十個孩子都跟著思考,而不是下命令。」他特別記住一句話:「你不知道,正確答案。」在他看來,這是突破學生心防、經營班級的一種好方法。

洪珮芸老師:簡單卻能激發深度
來自特教背景的洪老師,過去對作文教學的印象是「提示很多、空間很少」。但她觀察到,陳老師的學習單雖簡單,卻能透過提問引發孩子想像與表達,進而建構完整文章。她感嘆:「這是很厲害的引導能力,也讓我看到作文課的新可能。」
洪健元老師:觀察與架構的重要
洪老師曾經參加補習班作文課,覺得都是大量寫作與模仿範本。這次則體驗到另一種方法:從影片觀察細節,再透過「重點—想法—落實」的架構完成文章。他也學到老師在課堂上持續觀察學生狀態,適時提醒與提問,這對未來的教學大有幫助。
唐歆老師:誠懇稱讚,打開孩子的心
唐老師印象最深的是陳老師「真誠而具體的鼓勵」。不管學生答對或答錯,老師總能找到值得讚美的地方,讓學生感到安心與有價值。她說:「我一開始不敢回答,但聽到老師對其他學生的回饋後,也更願意嘗試。」這讓她學會了「正向語言」的重要。
教學相長
陳老師認為,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造就學生,更成就了老師。因為要隨時回應學生的提問,老師必須保持敏銳與靈活,這反而讓教學者速成長。劉素鈴主任也補充提醒:教育的目標不單是成績,更是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與責任感。

一場雙向的收穫
這三天課程,不僅讓孩子們在作文中找到自我,也讓五位實習老師看見教學的更多面向。他們學到:作文可以是自由的,提問可以是藝術的,教材形式可以簡單,卻能引出深刻的內涵,觀察可以成為力量,而適時讚美則能打開心靈。
對孩子來說,這是一場作文課;對實習老師來說,這是一堂教育課。這三天,他們學到的不只是如何教作文,而是如何成為一位能啟發、能陪伴的老師。